2007年6月22日 星期五



生態環境
根據早期的記錄,台灣黑熊曾經廣泛地分佈於台灣低至高海拔的森林地帶;除了中央山脈之外,黑熊亦可發現於海拔約100公尺至1000公尺的海岸山脈。  但是由於過去數十年來的各種人為開發活動,台灣很多較大型的哺乳動物,包括黑熊在內,皆被迫限於偏遠且地形崎嶇陡峭、人為活動較少的地區活動。現今台灣黑熊的野外族群不僅減少,而且分佈範圍也大為縮小,只可惜我們並沒有足夠的資料來顯示此物種目前在本島的實際分佈狀況。初步的觀察顯示,黑熊似乎較常活動於人類狩獵活動較為稀少的中央山脈偏遠山區;至於海岸山脈,則已有一段時間沒有目擊黑熊的記錄了台灣黑熊主要於白晝活動,但是夜間也可以活動。各季節平均每日活動的頻度超過45%;夏季和秋季的活動量增加,約為60%。值秋、冬季殼斗(即櫟實)產量豐盛時,黑熊夜間的活動頻度也常會增高。   活動範圍是動物進行覓食、生殖等活動所使用的空間。黑熊的活動範圍廣大,雄性個體的活動範圍通常大於雌性。由無線電追蹤繫掛發報器的黑熊的資料顯示,黑熊的年活動範圍廣大,為27至202平方公里不等,最大者甚至相當於玉山國家公園面積的五分之一。這些黑熊活動範圍最長的直徑,從12至4公里 不等,平均為25公里,此值大於從玉山國家公園的中心點至邊界的距離(玉山國家公園最大長度約45公里)。這表示居住於園區內的黑熊,可輕易地移動至國家公園以外的範圍,這也可以由至少有4隻無線電追蹤的黑熊曾移動至國家公園以外區域的記錄證實。

學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

英文名:Formosan black bear

科屬:熊科、亞洲黑熊屬

形態特徵:體長120~170公分,肩高60~70公分,最重可逾200公斤。全身披黑色粗毛,身軀壯碩,四肢粗短,前後肢都具有五趾,掌全部裸出,齒短,圓耳,短尾,鼻骨長,下顎前端有撮白色短毛,胸前有白色短毛構成的V字型白斑。生態習性:台灣特有亞種,本土最大型陸生動物。雜食性,以植物的根莖葉、殼斗科的堅果、樟科楨楠屬漿果為主食,偶而也會吃哺乳類動物、蜂巢等和臘肉、鹹魚、白米等人為食物。會隨植物分布出現季節性移動,除交配和撫育小熊期間外,通常單獨行動,並無固定居所。晝夜皆會活動。擅長爬樹。冬季時並不冬眠,部分個體會下降至低海拔地區覓食 我們常在新聞報導中,看見國外的印度懶熊或是東歐國家盛行的熊與狗的競技行為或人類與熊的衝突事件等。但在臺灣,由於黑熊數量稀少,人與熊之間的衝突自然減少許多。雖然大部分的獵熊者表示,他們並不是真的要獵熊,所設的陷阱主要是針對山羊、山羌或山豬,只是熊經常也會誤中陷阱;或因聞「香」而來獵取被捕動物因此被獵。基於國人「看到就打死,不然牠會攻擊我」的刻板心理,人與熊之間的衝突則會日趨升高!若能善加了解野生臺灣黑熊的生態習性,以及牠們對棲地的利用,必能減少熊與人之間不必要的衝突。
台灣黑熊<食物鏈頂層消費者>----80%以上------>植物(包括芽、葉、莖、根、花、果實)----
---->動物屍體和有機物!!!!!!!!!!!
台灣黑熊<食物鏈頂層消費者>----20%--->常吃昆蟲、哺乳動物或腐肉,還喜歡挖掘蟻窩和掏蜂
巢來吃!!!!!!!!!
牠們也是機會主義覓食者,食物常隨季節不同而變動。春季時,黑熊多以新鮮多汁的幼芽、嫩草及葉為主食。夏季,則以富含碳水化合物養分的各種果實和漿果為主食,例如懸鉤子、山枇杷、獼猴桃、及各種樟科植物的果實。秋、冬季節,黑熊則改以脂肪含量豐富的堅果為主食,例如山胡桃、殼斗科的橡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