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台灣黑熊生態系補充

海拔2500~1800公尺是針闊葉林混合區,往上是常綠針葉林區,往下是闊葉林帶,物候環境變化劇烈。此地區為台灣降雨量最大的地方,每年約4000公厘,所以終年雲霧繚繞,形成中海拔山區特殊的霧林景觀。在林區的枝幹上,可以常見到苔蘚這一類潮濕多雨的指標植物。台灣紅榨槭是中海拔主要的變葉樹種之一,每年約有150天的降霜期,所以台灣紅榨槭使中海拔山區的四季變化特別明顯。阿里山在海拔2300公尺,是中海拔山區的典型代表。其檜木林內有台灣杉、雲杉、地杉、台灣二葉松等,而台灣扁柏和紅檜為中海拔檜木林內的主要樹種;台灣扁柏樹皮較厚;紅檜樹皮很薄,也是神木群中的常見樹種。2500~1800公尺的中海拔山區,雨量高,潮濕大,受颱風的影響小,所以全台灣最高的樹種幾乎皆集中於此;台灣杉是台灣最高的樹,曾可達90公尺,其族群數很小,可能只有紅檜和台灣扁柏的五十分之一。台灣二葉松為台灣原生的針葉樹種,兩針一束的葉子是它名字的由來,其含有油汁的松針掉落在松林底層堆積,易造成森林火災;台灣赤楊的種子需要充足的陽光才能生長,所以台灣赤楊屬於陽性樹種;森林火災過後,使二葉松林變為廣闊,此時台灣赤楊乘機開始生長,但二葉松的種子會在赤楊林下很快的又長得高大,遮蔽赤楊的日光,使其種子無法發芽。台灣的中海拔山區植物多、花果多,所以動物相也很豐富,我們可以常遇到台灣的特有種鳥類、山羌、山椒魚…等動物在此活動。1800公尺以下屬於低海拔地區,佔全台灣面積的80﹪,是台灣重要的維生生態體系;依海拔高度和植被分布,可大致分為:闊葉林、疏林、熱帶雨林和海岸林。低海拔山區高溫多濕;原始闊葉林主要由樟科和殼斗科植物組成,因其林層結構非常嚴密,茂密的樹葉使雨水不易到達地面,使地表不會直接受到雨水的沖刷,所以原始闊葉林和水土保持有密切的關係。由於陽光無法直接穿透林層,導致底層的水氣不易蒸發,所以熱帶雨林終年悶濕,也因此,物種的循環速率比中、高海拔來得快。山蘇花是闊葉林中常見的附生植物,生長在樹幹的分叉處,葉成輻射狀開展,所以又稱鳥巢蕨。陵形奴草是闊葉林底層常見的寄生植物,其寄主很專一。野生的哺乳類,如台灣特有種的台灣彌猴。溪流到河口沖積成西部平原,其附近有苦楝和田耕子草等疏林植物,此地區曾是梅花鹿活動頻繁的地方。熱帶雨林內的生物類型最為豐富,它是由赤道向南北回歸線擴張,所以熱帶雨林在台灣分布於嘉義到恆春半島,又以南仁山最為顯著。

沒有留言: